黃衛平
  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正給世人帶來極大的想象空間。“危機推動改革”、“問題倒逼改革”的中國式改革戰略特征,是近年來國人普遍憂慮和迫切期待的集中反映,社會各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似乎都能從中看到希望、得到吳哥窟鼓舞。
  實際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實際上是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來拉動和牽引其他領域的改革,寓政治體制改革於經濟體制改革之中,以經濟體汽車貸款制改革引發或誘發的各種複雜問題來“倒逼”其他領域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
  如果我們把中共改革開放以來官方意識形態話語的演進過程作為研究對象,並結合經驗事實的觀察加以梳理總結,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改革最高決策層在複雜的內政外交中審時度勢、反覆權衡、精心謀劃的過程。最高決策者對改革的目標是逐漸清晰的,但不同時期對改革目標該如何向系統傢俱公眾表述,表述到什麼程度,則需視改革進程中各種力量對比的現實狀況和決策層內部的思想認識統一程度而定。
  正如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先經過黨中央承認計劃經濟體制內有所謂“商品經濟”存在的空間,然後十二大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商品經濟為輔”,十二屆三中全會再改提“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十三大再提出“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十三屆四中全會又提出“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直到十四大才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十五大進一步在所有制問題上按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突破一層,十七大明確肯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直至最近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強調了“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時至今日社會主義市場經票貼濟的基礎性、決定性作用還在不斷演繹的過程中。
  而在改革進程中,特定時期出現的某些相對離經叛道的極端主張,實際上又恰恰成為改革決策層不失時機推出重大改革舉措的助推器。魯迅先生在1927年《無聲的中國》一文中曾不無幽默地說過“中國人的性情總喜歡調和折中,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也就是說當有人沉溺在封閉黑暗的屋子裡不思變革之際,有人卻忍不住要拆房頂來透氣採光時,就恰恰給了提倡開窗戶的改革者最佳時機。因為這對於想保住屋子的人來說,雖多開個窗,製冰機維修但畢竟屋子還在;對於想拆屋頂者而言,開了窗總比關在黑屋子裡有了改善;於是開窗戶的改革就成為了最大公約數。
  因此,對於中國的改革我一直是比較樂觀的,我相信“危機推動改革”,“問題倒逼改革”。經驗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具有危機轉化能力的政黨,其領導中國革命和改革開放的成功歷史反覆證明,中共正是在不斷通過將生存危機轉化為歷史轉機,把執政危機變成發展契機的過程中,日益發展壯大,由小變大,由弱轉強的。改革決策層只要“堅持思想解放、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就一定能夠“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作者是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所長,本文根據本人在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社會科學與國家建設學術論壇”上的發言修改整理而成。)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f82wfm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