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心網訊(記者 任春香)6月25日上午,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在新疆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無論是藝術工作者還是普通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疆人把雙年展當做一次藝術盛宴,雙年展的舉辦對新疆有何重要意義?就此,記者6月25日採訪了文化部門負責人、藝術工作者以及學者。
  
  圖為開幕式大舞臺的LED屏幕。亞心網記者 張萬德 實習生 郝晶 攝
  藝術促進開放
  談起本屆雙年展的意義,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子康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國家文化部提出要積極打造“絲綢之路文化帶”,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要把新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排頭兵、主力軍、橋頭堡,圍繞絲綢之路的主題把新疆打造成文化高地,以凸顯新疆文化的影響力和向心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本屆雙年展正是通過國內外的藝術交往,來展示新疆的文化魅力,推動新疆對外文化交流,提升新疆文化軟實力,提高新疆在絲綢之路和世界上的歷史文化地位。
  “絲綢之路留給人們最大的精神文化財富,就是開放和交流、融合與創新,新疆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四大文明匯聚地之一,應該傳承這種精神,來發展新疆的各項事業。”張子康說,“雙年展的舉辦對塑造地域形象有很大作用,能放大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地域文化水平。本屆雙年展的意義是讓新疆更加開放,更加靈活地把新疆獨特的文化形象展示給全國,全世界。”
  北京大學博士、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鄒贊認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及對應的絲綢之路文化帶,新疆與外界的藝術文化交流很重要。傳統和現代,本土和世界,古今中外四方打通,彼此關照,能更好地展現新疆社會發展概貌。
  鄒贊說,舉辦雙年展,其中中華傳統的藝術元素可以勾連起大眾的歷史記憶,以藝術展覽的直觀方式讓大眾瞭解中原和西域自古以來頻繁的文化交往、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便於邊疆地區塑造文化認同,即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藝術凝聚人心
  自治區黨校教授沈君立認為,在新疆維穩形勢嚴峻的特殊時期,舉辦一些大型文化活動恰恰是新疆各族群眾迫切需要的。“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遭受過恐怖分子的威脅,但各國各地都不會因為恐怖活動而退縮。越是這樣的時期,我們更要加強文化交流,舉辦大型文化活動不僅能正面宣告,政府完全有能力控制局面,也向全世界展示我們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形勢。經常舉辦大規模高層次的文化活動,老百姓參與程度很高,說明新疆老百姓的文化素養在不斷提高,應該長期堅持下去。各民族在藝術交流中提高共有性,提高文化素養,促進文化繁榮。”
  對此,鄒贊也有相同觀點。“德國著名猶太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曾說過:在特殊時刻,要想團結凝聚人心,用藝術的方式感知人的心靈世界,用思想激發個體的想象力,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說,藝術凝聚人心。”鄒贊認為,現在,因為暴恐分子,外界對新疆有不實描述。此時政府舉辦大型活動,無疑是在正面宣告:新疆的大環境是安定的、團結的,歡迎國內外各界朋友來疆旅游、投資,感受新疆的獨特文化魅力。
  藝術滋養人心
  “現在,是時候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的文化空氣了。”鄒贊說,新疆本土藝術創作更多還停留在現實主義上,多在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而在視覺構圖、藝術創作的觀念和手法上相對滯後,與世界藝術潮流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去吸收和學習新的創意思維和審美技巧。
  新疆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迪力夏提·帕爾哈提感慨道:“藝術作品本身的想象空間很大,本屆雙年展中展示的各種名家名作,都是對新疆審美需求的補充和滋養。讓老百姓近距離欣賞藝術作品,感受藝術魅力,增強文化認同,讓藝術打動人的心靈,這點很重要。”
  帕爾哈提說,不論參觀者是不是擅長藝術專業,都能從雙年展中發現自己喜歡的,學習自己不懂的。“藝術不能滯留,要與時代同步,在這次千載難逢的觀展機會中,快快掀起新疆藝術的蓋頭,讓新疆觸摸世界,讓世界看到新疆。”
  ■現場
  這場“相遇”從震撼開始
  裝置藝術生疑惑
  互動作品引共鳴
  這場“相遇”從震撼開始,震撼來自一塊巨大的LED顯示屏。
  長30.5米、高6.5米的屏幕上,圖案更迭變化,色彩艷麗。在雙年展開幕式上,大家都被眼前巨大屏幕的視覺衝擊給吸引了。
  會展中心4號、5號館內為主展,18個國家的132位藝術家的作品都在這裡。與兩年前的新疆當代藝術雙年展不同,這次展覽中除了高水平的繪畫、雕像等作品外,裝置藝術成了大家討論的熱點。
  裝置藝術,簡單說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更多的是演繹精神文化的意蘊。在意大利藝術家克裡斯蒂娜·特雷普的裝置藝術《距離的問題》前,很多觀眾有些摸不著頭腦。幾十平方米的空地上擺放著一組組不同造型、不同位置但彼此用金屬連接的“瓶子”。大家紛紛猜測,討論一陣後,更多人會走進中間拍照留念。
  同樣,在裝置藝術《記憶》面前,大多數觀眾也表示了費解和疑惑。這個來自中國藝術家原弓的藝術作品,由很多紙箱堆造而成,許多人圍著作品左轉轉、右看看,就是不得其解。“看不懂,但是感覺很有意思,藝術家挺有想法的。”一個年輕女孩說。
  與抽象的裝置藝術不同,美國藝術家丹·柯林斯的作品《海市蜃樓》互動性很強。一位母親帶著六七歲的兒子站在起點,兩人一起邁步走進投影為水面的區域,身後的水面頓時變成乾涸的土地。“我們要熱愛自然,不能破壞大自然,不然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變成這樣的黃土地了。”母親教育兒子,兒子點點頭,而丹·柯林斯則站在一旁,微笑著看著每一位進來感受互動的觀眾。
  “我第四次來中國,但是第一次來新疆。我喜歡河流,這和文化融合的藝術狀態很像,也很契合這次展覽的主題,很像絲綢之路上的文化涌動。我很滿意我的作品,這是第一次在中國展出。”50歲的丹·柯林斯說,提起絲路,他會想到“駱駝”、“瓷器絲綢”,他很想在新疆四處看看,激發創作靈感。
  作品《經過》引人駐足,更深得小朋友喜歡,3個翻跟頭的雕塑人物憨態可掬,胖乎乎、萌萌噠。而不遠處的另一作品《我》則讓許多觀眾小小受驚,這是用紙粘在一起拉伸出的雕塑,是紙的另類藝術。
  特別展在6號館,展出了新疆廣彙集團“雪蓮堂”近現代中國美術大家徐悲鴻、齊白石、林風眠、傅抱石等10位大師的117幅繪畫珍品。另外,還有司徒喬與新疆展和新疆印象——青年藝術家畫新疆創作展。  (原標題:相遇絲綢之路:走近藝術展,我們如何理解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f82wfm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